
白酒行业难挡国际化步伐,优质白酒应该如何走出国门?
近日,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《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》。报告以2023年上半年的白酒市场为观察分析对象,指出当前白酒行业和市场已经进入调整阶段。尽管历经春节、清明、五一等多个节假日,白酒市场的复苏速度低于预期,但得益于多方因素影响,白酒产业始终得到各方普遍看好。
酒企以国际化做大蛋糕
海外市场推进重重受阻
报告内容反映,2023年的白酒市场将呈现“短期不乐观,长期不悲观”的特点,产业将呈现理性增长趋势。报告还提倡白酒企业关注国际市场布局,鼓励酒类企业拓展国际市场。与此同时,国内多个知名白酒企业纷纷布局国际化。
茅台董事长丁雄军在股东大会上就指出,今年将会是茅台国际化战略布局的元年,预计将在2025年打通茅台的国际化路径。无独有偶,泸州老窖的“让世界品味中国”全球之旅自2017年启动,“泸州老窖·国窖1573研究院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”也于今年正式揭牌成立。由此可见,不少酒企已经开始描绘中国白酒国际化、全球化的蓝图。
但随着白酒迈出国门,新的市场挑战促使酒企引发思考。当前,白酒的风味、口感与西方饮食习惯存在大幅度差异,知名度在海外不敌洋酒。在出口过程中,白酒不仅面临着科学量化、精细化的标准限制,而且语言的差异也使得其韵味难以传达给国际消费者,这都成了白酒国际化发展的一道道难关。
让酒香成为世界语言
让文化印记远扬海外
有专家学者表示,酒企想要让白酒更好地散发自身魅力,让更多外国友人愿意作出尝试,就需要回归产品本身,用通俗化的语言传达白酒在味蕾、嗅觉等感官体验,重新焕发出白酒的滋味之美、工艺之美、香气之美。好比西方美酒以常见的焦糖、水果、肉豆蔻等来描述酒体的香气和口味,使得消费者能够无障碍地了解酒的风格特征。
譬如以酱香香型为主的白酒之中,凯迪酒开瓶即可闻酒香,久久不能消散。白酒的香味以浓郁的窖陈香为主,放置鼻下轻嗅其味,还能分辨出其中粮食的焦香、糊香,这是酿酒主要原料散发出来的。以紫红色土壤孕育出的红缨子高粱为主要原料,加入小麦等谷物,凯迪酒还引入了中国美酒河“赤水河”河水,酿泉为酒。
酱香白酒以“酸、甜、苦、涩”的丰富口感著称,凯迪酒在口感上层次分明且协调,集醇厚、清爽、滋润于每一滴酒液,这得益于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。以1年为周期,历经两次投料,九次蒸煮,八次发酵,七次取酒,洞藏存放5年以后,由国家一级酿造师采用20年的窖存原浆,进行凯迪酒的勾调工序。
以酒为载体的文化,也许会成为白酒被国际接纳的突破口,也将会是拉近中国与世界距离的强大助力。酒香之下,凯迪酒蕴含的是中华千年庆功文化,以当今的商务庆功场景,通过包装设计、线下文化装置、主题曲等多种途径,还原古代功成归来的庆功仪式感。酒香所在即文化所到之处,未来,具有深厚底蕴和创新内涵的凯迪酒,将让白酒庆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,持续散发无尽魅力并远传海外。